在全球范围,5月5日前后,许多国家的民众也就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举行了各种各样的纪念活动;阅读有关马克思及其思想的书籍,也在一些国家蔚然成风。一位日本作家说,“就纠正资本主义的弊害来说,马克思学说一贯具有重大意义。”
200年前的5月5日,卡尔·马克思出生在德国西南部小城特里尔。此后,伴随着求学、对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研究以及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参与和领导,马克思在德国、法国、比利时和英国辗转,最终长眠于英国。
《环球》杂志记者最近走访了位于上述4国的马克思故乡、他的重要著作和思想的诞生地以及长眠之地。如今,这些地方早已成为重要的旅游景点,每天都有不少游客和仰慕者前去参观。
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这些地方都推出了各种各样的庆祝和展览活动,吸引了大量参观者。通过这些活动,更多人接触到了马克思的思想,而他当年的努力与坎坷经历也激励着更多愿意“为人类而工作”的人去探索、去奋斗。
【特里尔:马克思的故乡】
1818年5月5日,卡尔·马克思出生在德国西南部小城特里尔,并在这里度过了17年的岁月。2018年,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特里尔市与其所属的莱茵兰-普法尔茨州(以下简称莱法州)政府在当地组织了一系列纪念活动。
5 月 5 日,中国赠送的马克思雕像在德国特里尔揭幕
5月5日,竖立在特里尔市中心西蒙教堂广场、由中国赠送的马克思雕像正式揭幕。当天上千人参加了揭幕仪式,很多市民用歌声、掌声和欢呼声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这座雕像将与世界文化遗产尼格拉城门和马克思故居一道,组成特里尔的美丽风景。
这座青铜材质的雕像由中国雕塑家吴为山创作,重约2.3吨,高4.6米,连同基座,总高5.5米。“这个数字与马克思5月5日的生日契合。”吴为山说,雕像展现了行进中的马克思,他手中的书和脚下的路充分说明人类依靠智慧和力量将不断前进。
“中国向马克思的故乡赠送雕像,反映了中德人民的友谊和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愿。”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郭卫民表示,马克思的思想是世界的宝贵精神财富,对中国产生了尤为深远的影响。德国莱法州州长德赖尔说,雕像为中德友谊与合作架起了新桥梁,莱法州与中国的友好关系也得到深化。雕像的落成给我们深入了解马克思创造了机会。今天,我们不仅要深入了解马克思的生平、著作,也可以借此思考如何回答时代提出的问题。
除了中国送来的马克思雕像,红色的背景配上黑白的马克思头像,“马克思1818~1883年,生平、著作和时代”主题展览的宣传画在特里尔市到处可见。
5月5日,由莱法州和特里尔市政府共同主办的该大型主题展览开展,在两家博物馆同时进行,持续5个半月。其中,特里尔莱茵流域州立博物馆将以“生平、著作和时代”为主题,展示马克思的一生及其生活的时代,重现他的学术和政治历程;特里尔市立西麦翁博物馆将以“人生的轨迹”为主题,展示马克思和家人朋友在德国及境外不同时期的生活历程。
“这是德国当地首次举办关于马克思生平及著作的大规模展览。”马克思主题展览公司负责人奥茨告诉《环球》杂志记者,在总共1700平方米的展厅里,参观者将看到来自10余个国家和地区上百位收藏者的400余件展品。
170年前由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马克思、恩格斯合作完成的《共产党宣言》第一次系统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不可或缺的展品。“在策展过程中,我们从全世界搜集了约250个版本的《共产党宣言》,包括只有掌心大小的袖珍版。”奥茨说。
奥茨认为,“今年恰逢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是世人深入了解这位思想家的一个重要契机”,尤其对于德国年轻一代而言,全面了解这位19世纪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非常有意义,因为马克思的理论观点对20世纪甚至21世纪的世界持续产生着影响。
同一天,历经半年多时间修缮和重新布展,位于特里尔市布吕肯街10号的马克思故居博物馆重新开放。
博物馆新布置的永久主题展——“从特里尔走到世界:卡尔·马克思及其思想的影响持续至今”首次展示了国际金融危机后,马克思更加受到世界重视的内容。
“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一系列问题,促使人们从社会、政治和经济领域去寻求一个更加公正的世界。因此,《资本论》销量暴涨并不意外。”展览结尾的一行字,将马克思与当今世界的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
故居纪念馆馆长伊丽莎白·诺伊告诉《环球》杂志记者,从布局到内容,这个展览想告诉参观者:马克思不仅是历史,也是现实,“我们发现,马克思对世界的影响仍在延续。他的思想仍然鲜活。”
【巴黎:马克思科学世界观的开端】
青年时代的马克思辗转于欧洲多国。1843年10月,新婚不久的马克思与妻子燕妮迁居巴黎,住在塞纳河左岸(今巴黎7区)瓦尼乌街23号。
今天,瓦尼乌街已是一片居民区,安静祥和。站在瓦尼乌街23号对开的木门前,透过玻璃向里望去,一条过道深邃,引向通往住户的楼梯。
思绪沿着这条过道,回到175年前——25岁的马克思与挚爱的妻子燕妮来到这里,为了心中的信念,不断求索。
在巴黎居住的那段日子可以说是马克思思想不断转变并趋向成熟的时期。在这里,马克思撰写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也称《巴黎手稿》,这份手稿直到马克思逝世多年后才被发表。《巴黎手稿》被视为马克思科学世界观的开端,为他日后思想体系的形成提供了根据和源泉。
1845年2月,马克思被驱逐出巴黎,迁往比利时布鲁塞尔。
马克思在巴黎留下的足迹中,有一个有着特别重要的历史意义。
1844年8月,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圣奥诺雷街161号雷让斯咖啡馆会面。从那时起,他们成为了肝胆相照的革命战友,并肩战斗,共同研究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撰写《神圣家族》,批判青年黑格尔派主观唯心主义,深入阐述历史唯物主义,提出人民群众在历史中起决定作用这一重要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这部著作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共同制定无产阶级世界观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过程中的重要理论成就。
再度开张的雷让斯咖啡馆地处圣奥诺雷街167号。走进这间咖啡馆,记者仿佛回到当年:马克思与恩格斯一边下棋,一边交谈。
探寻马克思的巴黎足迹,还有一个不得不去的地方,便是著名的拉雪兹公墓。
拉雪兹公墓,平静肃穆,片片花瓣被微风卷起,轻轻落在公墓的砖石路面上。
马克思的大女儿、二女儿、两个女婿和其他一些家庭成员都葬在这里。马克思的两个女婿都是巴黎公社运动成员,二女婿还把马克思的重要思想文献《法兰西内战》译成了法文。
马克思虽未参与巴黎公社运动,但是该运动对他理论思想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1875年5月,巴黎公社运动遭到镇压。两天后,马克思在位于伦敦的第一国际总委员会上宣读了《法兰西内战》。在这部文献中,马克思总结了巴黎公社的经验和教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无产阶级国家政权建设的思想。
从瓦尼乌街23号到雷让斯咖啡馆,再到拉雪兹公墓,踏着这条寻访之路,马克思的足迹让我们清晰感受到这位伟人的力量。他的思想光辉改变了世界,并照耀着我们今天的道路,让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布鲁塞尔:《共产党宣言》诞生地】
4月以来,年过花甲的比利时劳动党专家昂德里克·维美徐格外忙碌:为准备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活动,他需要培训一批年轻的解说员,向更多人介绍马克思在布鲁塞尔居住过的房子、经常光顾的公共场所,沿着马克思当年的足迹,追寻伟人与布鲁塞尔的渊源。
这是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市中心拍摄的“白天鹅之家”咖啡馆内景,当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里撰写《共产党宣言》
1845年至1848年,年轻的马克思作为政治难民居住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三年流亡生涯虽然清苦,却也留下了许多印记:如见证马克思与恩格斯非凡革命友谊的同盟大街5号旧址、两人共同创作《共产党宣言》的伊克塞尔区让·达登街50号旧址、位于布鲁塞尔市中心大广场的“白天鹅之家”咖啡馆等,马克思曾在这家咖啡馆对工人进行政治教育并宣传科学共产主义思想。
马克思在布鲁塞尔流亡期间,欧洲大陆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工业革命摧毁了欧洲农村的小农经济,大量失地农民被迫进入城市。与此同时,城市里大量家庭作坊因无力与机器生产竞争而倒闭,城市出现大量失业的贫民,被迫去大工厂劳动。这导致当时的劳动条件异常恶劣,人与牛、马和机器无异。
在布鲁塞尔,高中时代便立志“为人类而工作”的马克思亲眼目睹了底层民众所遭受的苦难,掌握了研究无产阶级和工人运动的第一手资料,并决心创立一种崭新学说来改造旧世界。比利时劳动党副主席兼研究部主任戴维·派斯提欧告诉《环球》杂志记者,“马克思最大贡献就是用自己的著作改变了世界,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之一——《共产党宣言》,就是在布鲁塞尔问世的。
《共产党宣言》揭示了“资产阶级的灭亡与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自马、恩开始,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从幼稚到成熟,一步步最终成为现实。两位伟人在流亡中所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也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不朽的精神财富。
197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海因里希·伯尔在一篇名为《假如没有马克思》的文章中写道:“须知没有工人运动,没有社会主义者,没有他们的思想家,他的名字叫卡尔·马克思,当今六分之五的人口依然还生活在半奴隶制的阴郁的状态之中;没有斗争,没有起义,没有罢工,这需要发动,需要引导,资本家是连半步也不让的。西方世界理应感谢卡尔·马克思,而东方世界宣布信奉卡尔·马克思。”
尽管时代在发展,但《共产党宣言》阐述的基本原理在21世纪不仅没有过时,相反其真理的光芒更加熠熠生辉。近年来,“马克思热”在西方重新升温就是最好的证明。派斯提欧分析说:“过去10年来,全球陷入了一场严重的经济和金融危机,这场危机使财富公平分配问题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一大热点。贫富差距日益增大的现实令人触目惊心,而财富的分配不公正是马克思曾深入阐述的问题。”
刚刚被任命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副总干事的中国前驻比利时大使曲星认为,“马克思所追求的就是天下普通劳动者都能过上更好、更有尊严的日子,让社会更加公平,这就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初心。”
如今,《共产党宣言》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美好愿景,正在东方的中国一步步变为现实。曲星表示:“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实现全人类幸福美好生活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倡议,是对马克思主义提出的共产党要为全世界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最生动注解。”
【伦敦:马克思长眠之地】
坐落在伦敦市北郊的海格特公墓像一个巨大的时空隧道入口。来访者在几万个爬满绿色藤蔓与苔藓的墓碑间穿行,听虫鸣鸟叫,看灰松鼠在墓碑上跳跃,仿佛回到一百多年前的维多利亚时代。
那是个喧嚣的时代,英国群星璀璨。工业革命将“日不落帝国”送入黄金时代,也为卡尔·马克思、约翰·凯恩斯等政治经济学巨匠们的思考提供了一个恢弘的背景。
5 月 3 日,在英国伦敦北部海格特公墓,人们来到正在进行维修的马克思墓前参观
1849年,马克思迁居伦敦,在这里出版了《资本论》。如今,马克思长眠于海格特。一条公路从安葬17万亡灵的公墓中穿过,将它分为东西两个墓园。葬着马克思的东墓园对来访者收费,每人4英镑,提示进园收费的木牌上画着马克思的头像。
天气好的时候,每天有几百人到访海格特,周末时,载着旅行团的大巴车会带来更多人,其中不少是德国人、中国人、英国人、东欧人。
马克思墓很好找,就在墓园中心的道路旁。两米多高的花岗岩墓碑上是马克思的巨大头像,这与周围墓上的十字架、圣母像反差强烈。
马克思墓正在维修,拉起一圈围栏,建筑工人约翰刚刚将几块大理石板铺在墓前。他告诉我,这是为了纪念马克思的诞辰日,“算是给他的生日礼物吧”。
“我当然知道马克思,他呼吁工人起来发动运动,革命、革命、运动、运动!”正在墓旁休息喝茶的约翰扬起右拳。他这样的蓝领工人,当年被马克思定义为“历史的创造者”。
海格特目前仍有墓穴在出售,但只能即买即用,预定者只能是超过80岁或被确诊不治之症的人。
马克思的墓碑上刻着发人深省的金色文字:“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如何改变世界”。
对中国游客而言,马克思墓与莎士比亚故居、大本钟、白金汉宫一样,都是热门的旅游景点。中国驻英国各类机构组织的一些活动也常常选址在马克思墓前。
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马克思当年在伦敦待过的地方,好几处都在举行纪念活动。大英图书馆展出了马克思和他女儿在大英博物馆图书室留下的印记——从第一版《共产党宣言》(只有25本留存于世),到读者入馆门票,再到他女儿是如何追随他脚步的记录。
创立了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英国左翼智库费边社近日指出,马克思在当今英国工党文化中理应享有一席之地。费边社研究员约翰·克鲁达斯和弗雷德里克·哈利·皮茨在《重访马克思主义》一文中写道,“工党要想重生,就要去除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认识。在这之后,再出现一位马克思是完全有可能的。”
而在英格兰北部城市曼彻斯特,英国作家兼导游乔纳森·斯科菲尔德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还策划了专题游览路线——带领游客沿着当年马克思与恩格斯在曼彻斯特活动的足迹,重温这座全球首个工业化城市与共产主义之间的历史渊源,探索马克思主义对现世的启迪。
1845年夏天,马克思第一次来到曼彻斯特,拜访因家族生意而被派往这里管理棉纺织厂的恩格斯。在这里,他们走遍大街小巷,目睹了“棉都”繁华背后,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工人的悲惨境况。
“这里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非常熟悉的地方,当年是曼彻斯特最贫穷、最糟糕的贫民窟所在地,聚居着从爱尔兰来的大量穷苦工人。”在曼彻斯特市区名为“小爱尔兰”的地方,斯科菲尔德向《环球》杂志记者介绍说。
斯科菲尔德说,“小爱尔兰”当年霍乱、伤寒流行,死亡率极高,马克思在这里震惊于“肆无忌惮、冷血无情的资本主义”。
除了社会调查,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时常去市中心的切塔姆图书馆研读政治经济学书籍。当年他们伏案研读用的橡木书桌,至今仍完好地存放在阅览室里。
年近六旬的切塔姆图书馆管理员弗格斯·怀尔德告诉记者,在这张书桌旁,马克思与恩格斯查阅大量资料,展开思想交流,酝酿了包括《共产党宣言》在内的诸多经典。两位革命导师阅读的书籍原件如今仍然可以在图书馆书架上找到。